随着环保事业的全球化发展,绿色产品及其消费开始成为主导国际贸易的新潮流,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已成为消费者生活质量的具体目标之一,这在西方国家消费者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欧洲可以说是倡导环保消费品的先锋,继德国及荷兰先后禁止服装采用偶氮染料后,欧洲现正考虑要求纺织品符合KO-TEX STANDARD100标准。KO-TEX STANDARD 100是由国际生态学研究测试协会发布的纺织品和服装生态标准,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纺织原料的生产过程必须符合生态学标准。纺织纤维生产的生态标准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植物纤维的栽培、施肥、植被保护、生长助剂的使用以及提供动物纤维的动物饲养、保健、防病和生长剂的使用要尽量消除或减少纤维上的农药毒性残留,避免大剂量使用农药与化肥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破坏土地肥力。例如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尽量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避免普通化肥和DDT。另一方面是要求尽量使用生态良好的化学纤维。
二、纺织品的生产、加工和包装必须符合生态学标准,一方面做到清洁生产、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保证最终产品PH值达到最佳值。纺织工业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大的工序是染整过程,为获得预期的色彩、形态、手感和特殊性能的纺织品而对织物进行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等环节使用了大量的染料和纺织染整助剂,其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威胁。此外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噪音也不利于职工身心健康,要做到纺织生产符合生态标准,纺纱、机织、针织、印花、整理及服装制造等各工序均应在生态良好的条件下进行。
三、纺织品使用后的处理应符合环保要求,依据尽量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原则,恰当地选择诸如回收再循环使用、降解化学原料与焚烧等方式。 目前尽管欧盟尚未强制实施这套标准,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买家(特别是德国公司)开始采购经KO-TEX STANDARD 100验证的纺织品和服装。在德国和法国均设有大型连锁店的C&A,以及其他不少零售商已纷纷订购符合这种标准的服装。西欧已开展纺织品KO-TEX认证,获得此认证的产品表明不含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致癌物、皮肤刺激物等)。
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其中服装年产量达80亿件,产量和出口量为世界之最,1998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为42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值近23%。1998年,我国纺织品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5.3%、15.2%和59%。但我国纺织品存在不容忽视的环保质量问题。当前竞争对手迭出,生产技术和产品环保指标不断提高,使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形势日益严峻。
现在KO-TEX STANDARD 100虽未成为欧洲的强制性纺织品和服装生态标准,但提高纺织行业产品环境竞争力是我国纺织品进入市场竞争的必备通行证。我国若不及早作准备,KO-TEX STANDARD 100极有可能成为西方限制我国服装纺织品出口的又一“绿色贸易技术壁垒”。
为此,我国纺织品行业应立足根本,早谋良策。要生产出适应市场要求的生态纺织品,一方面必须加强我国纺织品企业对生态纺织品生产、处置上的宣传与投入,制定必要的法规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在纺织品原料的生产、采购、产品的设计及产品质量标准制定时就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在纺织品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以保证企业遵守环境法律规定,减少环境污染,从而达到纺织品质量的持续改善。
提高纺织品企业的产品环保质量,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又可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市场准入的阻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纺织品战略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应从长远角度出发,逐步确立生态纺织品的发展。 |